读者试读


华为创新
阅读:1311次 更新时间:2019-07-01



华为创新
书号(ISBN):9787111556749   作者:周留征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定价: 版次:                  印次:     页数:0

装帧: 开本:16开                图书分类:




华为公司的发展史,是一部融合了华为创新的理念与逻辑、光荣与梦想、经验与教训、故事与传奇的 “炼狱史”。在华为的创新体系中, 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是华为创新的思想之魂,“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华为创新的动力之源,全体奋斗者是华为创新的成功之本。
本书作者从多个角度为读者描绘出华为的创新逻辑和创新方法, 并用独特的视角、 翔实的资料展现华为是如何凭借不断的创新和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主航道” 上成为行业领头羊的。

创立不足30年的华为,为何能超越爱立信摘取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桂冠?
   在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前,任正非为何能代表中国企业汇报华为的创新经验?
   曾经毫不起眼的代理商,如何一步一步从追随者成功逆袭为行业的领头羊?
   其实,华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浓缩在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中;华为所有成功的奥秘,都离不开长期坚守的创新逻辑。任正非今日人生的辉煌,都来自于一个突破,那就是对人性的洞悉。华为无尽的创新动力,都来自于一个信念,那就是顽强地活下去。
  华为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融合了华为创新的理念与逻辑、光荣与梦想、经验与教训、故事与传奇的"炼狱史"。在华为的创新体系中,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是华为创新的思想之魂,"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华为创新的动力之源,全体奋斗者是华为创新的成功之本。在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引领下,基于对客户和员工的深刻理解,华为在理论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不断解放思想、打破界限、开拓进取、稳中求变、居安思危、自我批判,在长期的企业创新中形成了具有华为特色的理论图谱和实践路径,为华为30年来的高速增长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推动华为在历尽沧桑、饱经苦难之后终于迎来事业辉煌。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整体减速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低迷,企业举步维艰。残酷的事实再次证明,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也是企业命运所系。危急关头,国家适时启动"创新驱动战略",并在G20峰会上提出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常态"。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标杆和创新典范,华为创新30年的理论与实践故事,将助力中国企业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开启充满希望的漫漫创新之旅。
  大洋彼岸,加州最南端的圣迭戈,面向大海,蓝天白云,海风拂面。此时此刻,我正在读周留征博士的新作《华为创新》,书中的很多理念,与我不期而遇。
  我与周留征博士并不认识,但很高兴收到他寄来的书稿。企业创新正好也是我的研究领域,今天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读他的书稿。没想到一旦开卷,竟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稿。
  这本书里有黄金--大量翔实而丰富的素材,像讲故事一样。而且该书语言流畅,展示出了作者的文采,读来如沐春风,行云流水,同时又充满了对人性和哲理的思考,真可谓跳出技术看创新。
  我在美国加州20多年,长期研究创新理论与实践。我常常从美国的角度看中国,尤其是从加州硅谷的角度研究创新,并希望给在路上的中国企业提供些帮助。我与周留征博士研究风格不同,也许正因为这些差异,我感觉他的书很有学习价值,很有互补性。
  与华为同属ICT产业的高通(Qualcomm)是我的研究案例之一,高通由我所在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教授IrvineJacobs于1985年创立(与华为同时代诞生)。自创立之初起,高通就以浓郁的技术色彩著称,而且还十分重视组织、机制和生态圈的创新。在创新这条路上,华为和高通都经历过曲折和艰难,但都在各自的土壤里长成了参天大树,分别成为美国和中国无线通信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在十几年前,我和我的团队通过对全球2000多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企业创新与转型的"技术(Technology)、组织(Organization)、生态圈(EnvironmentorEco-system)"理论,简称TOE理论。企业要保持创新与转型的生命力,就必须要有核心技术优势、鼓励创新的内在机制、适合创新的土壤和开放的生态圈。高通和华为正是TOE理论在实践中落地的典范。
  周留征博士对华为创新的剖析,与我们的TOE理论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但他将深入的剖析和见解写成书,感觉更加系统。而且这本书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对分析东西方创新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大量佐证。
  这本书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其对创新实践的指导与借鉴。在TOE的三个维度上,一些中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致命短板,尤其是在创新与转型的"主航道"上。该书可以说是及时雨,为广大企业创新和转型提供了借鉴。我期待该书早日出版,让更多人受益。
  凯文·祝效国(KevinZhu)于美国加州圣迭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