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极梦
书号(ISBN):9787549589074 作者:[美] 巴里·洛佩兹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定价: 版次: 印次: 页数:0 装帧: 开本:16开 图书分类: |
本书是有关北极题材的生态文学经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洛佩兹为我们揭开了地球之巅的神秘面纱,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表达,描述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从洋流、冰川、土壤,到动物、植物、鸟类,再到土著居民、探险者、科学考察家、开发商……洛佩兹用百科全书式的记录,全面审视这块土地的历史与现状,重塑我们对北极的认识,同时也对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该书出版后获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是环保主义理论的奠基作之一。
引子:巴芬岛之庞德斯海湾(节选)
拿破仑战争结束给欧洲带来了和平,1823年夏季,是英国在太平日子里的极地捕鲸季的顶峰。发现西部水域之时正值鲸产品市场复苏,商人和投资者们,无论来自赫尔和彼得黑德,还是来自敦提、亚伯丁和惠特比,都在1818年到1824年间大赚了一笔。1825年,行情开始下行——技术进步和英国经济政策削弱了对国内外鲸油市场和鲸骨市场的依赖;由于捕鲸船没上保险,太过频繁的严重损失耗尽了投资市场。仅1823年一年,就有2 000头鲸鱼被捕杀,过度捕捞也开始成了问题。
这一时期被特别关注的对象就是鲸。英国人的商业捕鲸史至此已有212年,捕鲸区最初是在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海湾,以及格陵兰海松散的浮冰区,然后是在戴维斯海峡南段,最终到达巴芬湾北部水域和西部水域。有一种鲸,其过滤浮游生物的长条形深蓝色鲸须,像U型帘子一样,从像屋顶一样的大嘴上半垂下,其中一些近15英尺长,巨大的头部占去了健硕身体的三分之一,躯体覆以20英寸厚的鲸脂——这类鲸的鲸脂所占总重量的比例要比其他的鲸都大。体格较大的鲸的鲸脂会产出25吨油;300多根鲸须板可产出一吨多鲸骨。除去鲸须、鲸尾(可用来做胶水)及鲸脂,45英尺长的遗骸成了在海上漂浮的环形“克朗”(crang,即鲸鱼遗骸), 上面总是蜂拥着簇簇海鸟。
由于这种鲸游得很慢,杀死后也会浮起来,加上其产出鲸骨和油的量很大,因而成为捕杀的合适目标——它就是格陵兰露脊鲸。也就是北极鲸,简称鲸鱼。后来,在北极西部,由于其下颚的轮廓,它也被称为“弓头鲸”。
弓头鲸的皮凹凸不平,摸起来就像糙纸一样,颜色浅黑偏灰;下巴和肚子颜色偏白;眼睛呈深棕色,大小与公牛眼睛差不多,在其巨大的头部上很不显眼。它的呼吸孔高高凸起,呈火山状,以便在海洋浮冰狭窄的缝隙处出水呼吸。它的触觉极其敏感,在水面休眠时一旦有海鸟附体,就会马上做出剧烈反应。因而,鱼叉刺进它身体时的剧痛简直不可想象。(1856年,“真爱”号捕鲸船的一个鱼叉手称,一头中鱼叉的鲸鱼猛烈下潜,三分半钟内冲开1 200码鱼叉绳,一头扎进海底,撞断胫骨,头扎进8英尺厚的深蓝色海泥。)
弓头鲸的力量大得惊人。在格陵兰海域被鱼叉叉着的弓头鲸,在被彻底制服之前,冲开10 440码长(7 000英磅重)的鱼叉绳,拉断了两根2.25英寸粗(长度分别为1 560码和3 360码)的大麻纤绳,同时把28英尺长的捕鲸艇拖入水中。1817年5月27日,被鱼叉叉中30个小时后,另一头格陵兰露脊鲸仍以2节/小时的速度,把一艘捕鲸艇拖进“和缓的海风中”。
…………
评价甚至理解一片特定景观的难度,与景观主体文化和其文化发源地之间的距离有关。作为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我们对沙漠及广阔的冻原和苔原总是存有偏见。在我们眼里,它们是废弃之地,在历史上,我们根本没关心过那里发生了什么,或那里遭受过何种命运。然而,我私下以为,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它们不可估量的价值。正因为北极的光照和时间模式是如此不同,这片景观可以警示我们,我们对整个大地的看法纯属夜郎自大。仅仅通过改变确立一日长度的基础,北极不同寻常的节律就表明了西方时间划分标准的武断性。北冰洋定期结冰,目前是航运业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碍。在一些人眼里,这片土地反常态的不合作着实令人气恼。
如果我们要想对人类在北极的活动设计出一个开明的计划,我们需要对这片土地本身有更深刻具体的理解——不是更为精确的数字式的了解,而是更深刻地理解它的本质,就好像它本身是另一种文明,我们不得不与其达成某种默契。因而,我想让你重新关注这片土地上的具体事物,以及沉淀下来的文化。你无非需要穿过冻原;观看风拂动低矮的桦树叶和柳树叶;聆听迁徙驯鹿的蹄子发出的噼里啪啦声。想象你耳朵紧贴波弗特海爱斯基摩小艇的船桨,听髯海豹悠长的颤音。或是用手指轻抚爱斯基摩人用黑曜石做的工具,来感受它的锋利。
有一年冬天,我远行到北极高纬度地区梅尔维尔岛北部的海冰上,与一群钻探船员在一起。我看到一只海豹在某日的某一刻浮出月池——这是钻探平台正下方冰窟中的露天水面,该冰窟让钻柱穿过冰层抵达海床。海豹和我都纹丝不动地凝视着对方,我身穿派克大衣,沉浸在所做的事情中,海豹待在平静的水里,头形与猫相似,呈灰色,深棕色的眼睛闪闪发光。我们之所以在此偶遇,它是出于好奇,我是想探个究竟——离世界之极到底还有多远。我大衣的帽子随头稍微动了一下,海豹就猛然钻入海中,荡起堆堆浪花。它的眼睛大得出奇。我走到月池边上,盯着深色海水看。难以想象当我看到海豹时有多惊讶,好像它是从头顶上方冬日的天空坠下,落入钻机和我们孤零营房所处的光圈中。
仅仅思考人们在此偏远之地的作为,而无视海豹的生存环境,仅仅考虑人类的追求和处境,而不了解这片土地,在我看来,就是不去聆听这片大地,这似乎是致命的。如果你回顾我们顽强进化的漫漫长路,搞清我们之所以能进化到目前这种状态的奥妙,你就会明白,这种致命性也许不是在明天或明年才显现,而是就在当下。
本书的叙事主要蕴含三重主题:北极景观——对人类想象——的影响。利用此景观的欲望如何影响我们对它的评价。还有,面对一片陌生景观,我们对财富是如何理解的。变得富有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促使捕鲸人和其他创业者来到此地的那种血气方刚的冒险和发财梦?还是意味着,有很好的家庭生活,并对自己家乡有深远和详尽的了解?后者是图努尼尔缪特人在庞德斯海湾告诉捕鲸人的他们对财富的理解。是意味着在生活中保持敬畏和好奇之心,并持续渴求本真的东西和有价值的东西?还是意味着,以伦理原则为指导,与天地万物和平共处?
对财富的含义这一问题,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但通过逐渐了解一个地方,在此地对生活的共同要素的理解有所不同,我们看问题的视野就会有所改变。有了这种转变,就有可能重新想象使灵魂和心灵有恒久安顿之所的途径,重新想象在我们称之为历史的时间之流中,能兼顾我们人类和自然界的利益的途径。
这一梦想,正如以下各章所显示的,是伟人和普通人都拥有的梦。